内忧外患:Uber中国融资迷局
2015-07-30 14:01:51
自2013年Uber进入中国以来,国内专车市场的战争便不断升级。补贴、合并、融资,巨头之间频频争锋相对。
眼下,每日100万的订单量让Uber十分看重中国市场。今年6月,Uber的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投资10亿美元。而另一边,其劲敌滴滴快的在7月初率先拿到了20亿美元的融资,资本对战再次升级。但据了解,Uber中国的融资由于估值和股权比例等问题,目前已暂时搁浅。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数据,滴滴快的的活跃用户覆盖率达到86.2%,而Uber的覆盖率为16.8%,在专车这一细分领域,本土的滴滴快的十分强势。面对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在融资上遇到难题的Uber,将何去何从?
融资遇阻
Uber共享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资本热捧。根据公开信息,在天使轮,红杉资本等投资了Uber130万美元;A轮、B轮、C轮的金额分别是1100万美元、3700万美元、3.6亿美元。2014年,Uber的D轮融资为12亿美元,2015年初其E轮融资规模扩大至28亿美元,估值直接飙升至500亿。
在全球吸金、搭建资本粮仓的Uber,在中国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滴滴快的的合并、巨额融资,以及背后阿里、腾讯的支持让Uber的扩张显得困难重重。事实上,Uber进入每个国家和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打法,进入中国2年多后,Uber中国便欲独立运营并展开融资。在易观分析师张旭看来,Uber中国独立融资有三方面原因。其一,百度此前曾投资Uber,百度作为本土公司,有可能推动Uber的融资;其二,中国市场非常特殊,专车市场的政策仍扑朔迷离,Uber中国独立可以避免限制外资企业的问题;其三,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扩张需要更多资本支持。
然而,从6月至今,Uber中国的融资并没有公布进展。据悉,这一方面是其高估值遭到质疑。Uber中国自身给出60-70亿美元的估值,如此高的估值引发了投资人的争议。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Uber在中国估值太高,想要融资非常困难。”而另一方面,Uber中国的股权并未梳理清楚,Uber的高管团队仍拥有大多数股权。此外,一投资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如果Uber中国独立,其运营模式或许会发生改变,这也会影响投资人的决策。
内忧外患
中国平安宣称并没有参与Uber新一轮融资的消息,也给Uber的投资前景蒙上阴影。甚至,短时间内各类关于Uber在中国难以站稳脚跟的消息在网上流传。而据了解,资本市场对Uber的真正担心或许来自以下两个深层原因。
一是Uber面临的“内忧”:Uber在中国每日补贴高达数千万,2015年的预计亏损将达11亿美元,而按目前Uber已获得的融资数额,资金已快消耗殆尽。并且在接下去的2年内,Uber还将计划消耗2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烧钱计划,不禁让资本方考虑自己能否通过上市全身而退,而就目前Uber中国的股权结构而言,还不能够上市的条件。
二是Uber面对的“外患”:虽然Uber,滴滴快的都在专车运营方面受到政策层面的困扰,但滴滴快的与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更像是自己人之间对于意见不合的交流。而Uber中国的公关方式则很不稳定,各个城市的运营团队有点像散兵游勇。刚公布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络租车平台的服务器有强制要求,即服务器必须设置在中国大陆境内,目前国内的打车软件巨头只有Uber的服务器不在国内。进一步说,真正的麻烦并不在技术层面,而是Uber如何面对政策层面的限制,这或许是资本方正真担心的问题。
除了政策,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也十分强劲。滴滴快的除了专车业务外,也同时推出巴士、代驾等业务,欲打造出行的全平台。滴滴快的方面表示,滴滴是本土企业,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300个城市,并且在运营和技术上具有优势。
此外,神州专车也杀入市场,用户覆盖率逐步提升。按照5月的数据,神州专车位列第三,排在Uber之后。值得一提的是神州专车近期也获得2.5亿美元的投资,并且其模式和Uber、滴滴快的有所不同。其车辆均来自于神州租车,从而避免了“黑车”这一灰色地带。
启明投资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向记者表示,专车模式利用互联网提供便利,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但目前炙手可热的企业,要获得长期的发展比较难。Uber的模式值得肯定,但是今后发展还要看具体策略。